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4章:咱大孙有大智慧 (第3/3页)
道:“大孙阅览群书,自己还不会断句嘛。” 面对老爷子的调侃,朱英非但没有丝毫的尴尬,反而郑重的说道:“关于断句,孙儿确实没有正经学过,不过正是因为如此,让孙儿发现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 “哦,孙儿说来听听。” 朱元璋问道,一句简单的调侃,还能让大孙有些奇特的想法,着实是天赋异禀。 他发现,大孙的每个想法,看似非常的简单浅显,但其中蕴含着难以言明的深意。 所以现在对于大孙说的每个建议,朱元璋都会极为重视。 朱英说道;“孙儿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虽然读起来比较吃力,但坚持一段时间,还是能够习惯,早前读书的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这个时候孙儿就意识到,所谓文人和百姓间的区别了,断句的使用,几乎是将百姓和读书人彻底的区分开来,尤其是在雅文上。” “普通的百姓,并非尽皆不识字,甚至有些聪慧者,认识的字不在少数,一些简单的书信都能自己写。” “然而雅文和断句的存在,却是让这些百姓不但无法阅读典籍,更是所有的话语权都被掌控在文人的手里。” “断句在我等习惯后看似简单,但断句的不同,实则可以玩出很多花样,便就是这等鸿沟的存在,让一些官吏欺上瞒下,胡作非为。” 朱元璋此刻看向大孙的眼神,已经不是简单的震惊震撼了,这等才思敏捷,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不过大孙早前的一些讲述。 朱元璋也很快反应了过来。 大孙总是能在看似很平凡的事情中,明悟出自己的道理,是真正的具有大智慧。 “咱其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却从来没有真正深入的去想过,很多文人总是笑话咱,说咱是个没读书的老农,便是下达的谕旨,尽皆是一些大白话。” “可是他们又怎么想过,咱的谕旨就是要给那些老农,不通雅文的百姓看的,咱担心的,便就是这些个最下面的官吏,将咱的意思给曲解了。” “这般的大白话下去,还能有谁听不懂嘛,咱就是要让这些个想办法搞名堂的官吏,没得法子去弄。” 朱元璋有些感叹的说道,其实最早用大白话的谕旨,朱元璋还没领悟到这个意思。 只是想到自己当贫民的时候,那些个官吏总是拿着上方的告示,述说着自己的意思,所以自己当了皇帝后,就想让下面的百姓能够直接听懂。 却是从来没有想过关于文人这方面。 在大孙的解释下,朱元璋也很快弄懂了其中的关窍,实则雅文和断句,便就是自古文人对百姓的思想禁锢。 这是从曾经的王朝文化,世家掌握才学之中演变出来的。 天下无寒门,世家掌控知识,形成才学的关隘,就算识字又如何,不经历世家的教育,连书本典籍都看不懂,甚至会曲解其义,难成大才。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于蒙元有些感慨起来。 曾经大明这片土地上,是世家的天下,有传言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 在蒙元前的唐宋,那叫皇帝于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与百姓平民共天下。 像是自己这般的贫民,就算是王朝末年,得不到世家的认可,也绝技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自己能够建立如今的大明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还真的感谢蒙元,若不是蒙元近百年来,将这些千年的世家斩杀屠灭,自己哪能有今日的成就呢。 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有些色变的问道:“咱看大孙的意思,似乎是想取消断句雅文,上下通用大白话。” “然大孙可曾想过,若是百姓开智,这天下岂非更为混乱。” 今日不同往日,现在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年的贫农,这天下是大明也是老朱家的天下。 论语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元璋当然也是看过的,并且深有感触且认可,八股文便是因此出现。执笔见春秋的大明皇长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