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3章:皇子守国门,藩王死社稷 (第2/3页)
六十一岁的时候,才最终去世。 而明楚王一脉,也是源远流长,嘉靖年间闹过一些荒唐事,不过还是这么过去,直到明末,才被张献忠给灭了。 而楚王一脉,在大明近三百年,一直都驻守在武昌。 现在,朱桢要面临的选择,便是要脱离藩地。 什么可掌兵,可入朝,那都是场面话。 他是个聪明人,很清楚的知道,现在当下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海外封国,要么就是当个富贵王爷。 思前想后,朱桢还是舍不得兵权,想要出去搏一搏。 倘若能够在大明外站稳根脚,背靠大明,或许比之现在,都要过得舒服一些。 毕竟到那个时候,可算是真正的藩国了。 虽然海外封国这样的事情,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但朱桢觉得以自己的谋略军事能力,可能也不是那么难搞。 朱英闻言笑着说道:“地方太多了,侄儿流落西域,诸位叔叔都是知晓的,这段经历给了侄儿非常之多的见识。” “很多小国,其实他们的地方并不是不富庶,就拿安南来说吧,虽然在与大明之间,有着很大障碍,可诸位叔叔知晓,那里的水稻,一年可至三熟,甚至四熟。” “可惜,安南的土著,空有宝山不自知,很多土著部族,还是以打猎为生,若是咱们大明的百姓去了那里,别说温饱,那可是吃不完的大米。” “好好整治个十年八载的,怕是整个安南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粮食,甚至还可以把大量的粮食,直接运到咱们大明来。” “你说这个地方,他富庶不富庶,像安南这样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安南,他周边的国家,也都差不多的情况。” 朱英这话,听得朱桢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众多藩王,也是顿时来了很高的性质,就连朱棣都不由眼神中带着思索的意味。 吃不完的粮食,就这个词哪个藩王不清楚其中的含义,一年三四熟的大米,按照朱英的这个说法,还真就不夸张。 “皇侄前段时间,抽调了五万精锐去安南,便就是为了此事吗。”朱橚突然开口问道。 他倒不是为了安南封国,而是对一年三四熟的水稻起了兴趣,这跟他目前的研究,很是搭边。 朱英自然明白朱橚话里的意思,笑着回道:“五叔莫急,关于这稻米的取种,侄儿早就已经吩咐好了,只等他们到了安南之后,便就带回来。” 朱橚轻轻点头,表示自己没有其他话要说了。 现在的朱橚,全程就是吃饭品酒,对于朱英说的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进,由耳朵出。 还是因为听到一年四叔的水稻,这才想要研究一下。 “不知安南那边,可还能过去。”朱桢不由开口问道,显然是对安南来了兴趣。 朱英摇摇头道;“安南已经去了五万精锐,并且那里作了安排,暂时是不太可能的,不过除了安南,周边也很是不错,还可以跟安南遥相呼应。” “相对来说,要稳上许多。” “像是占城、柬埔寨、老挝这些地方,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时候,蜀王朱椿开口了,问道:“皇侄说的这些小国,均是我大明属国,都有上贡,若是这番至于藩国,夺取王位,怕是容易惹来非议。” 在众多藩王之中,朱椿算是一个另类。 他没有继承朱元璋的军事天赋,反而是继承了文学天赋。 本身喜好读书和做学问,‘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 这辈子,就没带兵打仗过,不过朱元璋也不介意,毕竟现在大明已立,并不是说要所有儿子,个个都是能文能武。 相对来说,能文目前更受朱元璋的看重。 想来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朱椿,显然对于属国这样的事情比较在意。 朱英有些诧异的看向朱椿,他没想到藩王之中,还有这等人,去真正的考虑属国的利益。 朱英笑着解释道:“十一叔误会了,属国和藩国,不都是大明的臣子吗,这其中的关系,在侄儿看来,相差也不是很大。” “再者说了,若是众位叔叔过去,还有农民,工匠,肯定会让当地土著的日子过得更好,十一叔不知道,在西域那边,很多小国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