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44 (第2/2页)
坐在座位上,脑海里回响着几句电影对白,满心的感慨无力。放映厅响起的掌声和观众讨论剧情的只言片语让戴维知道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感观非常不错。这是一个颇为难得的现象。因为是一部小成本文艺片,以往来观影的常客大部分都是一些有了一定年纪和阅历的人,也只有这些人能真正品味这类型的电影,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体会。小年轻们更热爱爆米花式的商业大片,对沉闷艰涩的文艺片不感冒。不同类型的电影导致了观众的分化。一般情况下,文艺片很难取悦于习惯追捧商业片的观众。但因为沃格特.佩斯顿的人气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慕名而来,令戴维一开始心里充满抱怨,认为他们拉低了观影人的素质。这样直接导致了在这个放映厅里,观众类型的参差不齐,他们观影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冲着戛纳的金棕榈奖提名而来,有的因为关注科恩兄弟,但更多的是为了看沃格特.佩斯顿。做了多年影评人的戴维对文艺片的营销方式有一定了解。文艺片在正式上映之前,一般会通过点映试映之类的方式甄别观众类型,通过这些懂电影的观众树立口碑,引起关注,吸引更多的同好关注,以及猎奇观众和游离观众,形成良性循环。像首映这种不限制观众类型的电影上映方式比较少见。不按理出牌的方式导致观众类型分化,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因为这部电影真正的做到了雅俗共赏,无论哪一类型的观众都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对白显浅易懂,寓意却深远地蕴藏在字里行间,蕴藏在看似荒诞的细节情节中,要激烈有激烈,要深刻有深刻,一波三折,逻辑严密,每一个镜头都不落俗套。戴维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沃格特不出席首映礼了,可能在他看来,无论的首映礼上有没有他,这部电影都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法国戛纳电影节后,有沃格特的anti提及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是沃格特配报主哗众取宠。但看过电影后,戴维觉得沃格特的角色——杀手齐格才是揭示电影主旨的真正的男主角。三个主演中,饰演猎鹿人摩斯和老警官的演员都贡献了精彩的表演。但这两个角色的所有活动模式都是有迹可循的,摩斯的机关算尽依然无法善终,老警官的无能为力最终黯然退休,这些结果几乎都在意料之中。唯有杀手齐格是特别的。他的杀戮贯穿全剧,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西部的上空。他令人毛骨悚然,却难以简单地把他定义为杀人狂。因为你无法从他的脸上看到杀戮的快感。他的杀人过程总是从容冷静,不疾不徐,扣下扳机的那一刻坚定果决,面无表情,精准如机器。但事后对着血腥,他却是嫌弃的,因为他有洁癖,不爱身上沾染任何血腥,杀人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甘不愿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同时,他的杀戮在别人看来完全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他似乎有着一套标准,但这套标准没有任何规律。无论是敌人(警察)、目标(摩斯)、雇主、路人,他都杀,有些有道理,有些没有道理,有时对方对他讨好献媚,他依然把人杀了,有时遭遇极不客气的态度,他却忍下来。有时他会用猜硬币的方式给人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有时又不给。他整个精神世界就像一个难解的谜团,无人能看清,无人能猜透。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