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29 (第2/2页)
上奏疏,主动请辞。赵祯对张士逊不过是象征性地挽留了几句,对多年倚重的李迪,则是真心实意的不舍。但他也清楚,李迪先后曾为首辅次辅,早成了无数人的眼中钉,虽终日兢兢业业,却终究未曾有过亮眼政绩,这会儿主动请辞,既是为自保,也是为分担他的压力。因而在李迪坚定地反复求退后,他无奈叹息几声,只有允了。王曾虽也是不惑之年便入政事堂的‘新’贵,但有个更惹眼的陆辞挡着,他便称得上是稳打稳扎了。加上他平日行事,皆是慎之又慎,纵要弹劾,也捉不到多的把柄,因而他处之泰然,浑然不受弹劾影响。寇准更不必说:他身为多朝元老,受赵祯重用多年,还有那一时无人能越的澶渊之盟的功劳在身,这么多年攒下的厚实履历,加上他本性恋权,舍得下脸皮,以他那爆裂脾气,谁当着他面阴阳怪气、都敢喷个满面唾沫……除非是官家执意、或是颇有份量的官员肯豁出一身剐、也要拉扯他下来,必须做出同归于尽的打算,不然,还真是轻易动摇不得他。对政事堂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指责问难,随着李迪与张士逊的主动出局,终于落上了帷幕。但对久久未现战果的西线退兵的呼声,却仍是居高不下,叫赵祯难以支撑。更让他觉晴天霹雳的是,离开大内、次日回政事堂述职的陆辞所递上来的两本奏折。第一封,是要请辞参知政事的职事;第二封,是提议将东西线主将调转,由曾与唃厮啰并肩作战过、深知李元昊厉害的曹玮带领西军。对此,赵祯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朝中对陆辞的弹劾只是寥寥,现对政事堂的弹劾风波已然平息,好端端的,何必请辞?而西线主帅范雍无功无过,比起退兵,他的确更能接受派他人进行取缔……可这人选上,曹玮纵使再合适不过,但他也不能被掰做两个使啊!东线的防御可是陆辞一度坚持、道无论如何不能松懈的!对于赵祯的质疑,陆辞立马道出了第二封奏折的补充提议——是他要在辞去参知政事一职后,主动请缨,申请替代原应被交换的范雍,成为东线主帅。非是陆辞一昧托大,而是在他‘被迫’躺在床上养伤的那整整一个月里,翻来覆去的思虑结果。即使赵祯精心照顾他,不曾将朝堂中的谩骂争执透露,朝中会是怎样的一股风向,他随意一猜都能猜出来。退兵意味着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是对士气的沉重打击,从此面对嚣张夏人再难有抵抗的斗志,面对盟友吐蕃更是失了信用……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既然在曹玮这颗毫无争议的将星之外、另一位主帅注定要是政治资本博弈下的文官,那既然能是老夫子范雍、能是近期呼声最高的那位跳梁小丑夏竦,为何不能是他?他再腹无兵法,也知道该重用谁,能比他们多份血性、多份担当,少份惧怕。而他作为参知政事,于政事堂中份量算得上最轻,要想推行什么,都是阻力重重;但同样的官阶,一旦放到富贵京官都不愿去的烽火前线,却能让他有足够的话语权了。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震后必然会问责宰执,这是惯例。历史上的河东大地震后,以知谏院右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