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97 (第2/2页)
行事作风不合董卓的心意。又咀嚼着“政见不合”四字,想到他与崔颂的“杨墨之争”,默然许久。他走进厅中,早听到他与李儒对话的董卓安坐上位,朝他一指。“先生坐。”自董卓进驻洛阳,日益膨胀,他对手下人的态度不复原先的亲昵豪爽,动辄打骂,唯独文士例外——董卓能堪重用的谋士就这二三人,竟能强忍住自己的脾性,对他们耐心至极。董卓原以为自己不听戏志才之言,与李儒暗地里处置了荀攸,戏志才多少会有些不快。却不想戏志才神色如常,没有任何怨言,且一进门就直入主题,询问李儒的“引蛇出洞之计”,为其完善细节。这不代表戏志才赞同李儒与董卓的做法。他只是理智地明白:覆水难收,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是徒劳,不如设法补救,将不安定因素降到最低。见戏志才如此行事,董卓心道,果不出李文优所料,便将一切和盘托出。戏志才听到荀攸没事,并不意外。李儒行事,总会给自己留条后路,又怎会真的对荀攸下手?戏志才为董卓提出几点补充,董卓抚掌而赞:“就依先生之言……此事就交托给先生了。”在董卓看来,戏志才这人什么都好,人聪明又不惹事,深合他这个主公的心意。唯独一点,戏志才只提计谋,却不融入。不说宴会,议会从不参与,就连他自己提出的策略,也只是讲个大概,从不沾手。因而,比起能够亲力亲为,为他办事的李儒,董卓自然更倾向于后者。对于多疑又cao控心极强的董卓而言,不拉戏志才下水,始终无法对他付诸多少信任。戏志才读懂了董卓的言外之意,明白这是迟早的事,遂作揖领命。另一边,王允接见了崔颂,不管他心中作何想法,对崔颂都摆足了礼贤下士的姿态。此时屋内还有几人,对崔颂瞧不上眼的许攸不在其列。众人商讨反董大计。王允道:“间之(离间计)。”一人问,要离间董卓与谁。王允道:“诸位看吕奉先可行?”众人皆默。不是反对,或觉得这件事不可能,而是这件事风险太大了。吕布素有骁勇之名,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说服吕布弃暗投明。谁都知道吕布与董卓亲如父子,万一游说失败,被盛怒的吕布一刀砍了怎么办?退一步说,哪怕吕布没有当场砍掉自己,也难保他不会把自己抓起来,去向董卓告状,到时候还不是难逃一死,甚至死得更惨。因此众人——不管是觉得自己有能力说服吕布的,还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都沉默不语,不予应答。钟繇见众人无一人说话,正要揽下此事,却有一人先他一步,接了王允的话。“愿为代劳。”崔颂拱手一礼。若要提及谋略,目前的他远远比不上这个时代的谋士,但要说到嘴炮,他自信不逊于人。更何况,他还有知晓历史走向的优势,又从貂蝉那儿知道了一些辛秘,怎么也比其他人多了一些成算。王允连道三句好,问崔颂需要什么帮助。崔颂回了一句:“颂一人足矣。”在场文士,或钦佩,或觉得崔颂此人太过狂妄,许攸所言不虚。一人耻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