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发完 (第2/2页)
来到这长城边,才醒悟过来,雁门关无雪化之日,苍云军也无归家之时……”燕洵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杨谐听不得这话,抬手捂了他的嘴,停了会,转而摸了摸他的头。 燕洵的师父,也是这无名冢的一个。 杨谐没有问他的师兄师姐,当初在扬州城他那位叶姓友人家的将军就说过,想着自己怎么活下去就得耗费全部心力了,哪还能想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都在哪呢。 终不过无定河边骨,北邙山上魂。 大家,殊途同归。 生前驻守长城,死后也在这长城脚下,沉默的注视着烽烟。 燕洵算是幸运的,他有杨谐,所以他有自己的一方墓碑。 不大,和他的盾差不上多少。 太大了,杨谐打扫起来不方便,这是他生前就说过的。 燕洵的话不多,杨谐记住的也不多。 杨谐的生命并不是只有燕洵,就像燕洵的生命也不是只有他。偶尔杨谐会有些吃味,因为燕洵心里的第一不是他,是长城,是边关的狼烟,仔细想想他又没有什么立场散发醋劲,因为他心里第一位的是朝堂,是金銮殿的风起云涌。 想着有的没的,困劲儿又上来了,杨谐窝在被子里,窗子不是很严实,又是一阵细小的风吹了进来,迷迷瞪瞪的时候,杨谐想起来,上一次这样吹冷风,还是在雁门关的军帐中。 那个时候燕洵已经是个成熟的苍云将领了,杨谐去看他,他带他去自己的军帐里。 杨谐来看他,因为燕洵要出征。 军帐中,两个人对坐,烛火在桌上摇晃。 杨谐先开的口。 “不要勉强。”他说。 “嗯。”燕洵应了。 “和大家一起行动,打仗不是一个人逞英雄的时机。” “嗯。”燕洵又应了。 杨谐沉默了会儿,他似乎没有要求了,又似乎在酝酿什么。半晌他很轻很轻的说:“你还欠我一份聘礼。” “……补上。”燕洵还是应了。 “……没有也算了。”杨谐说。 杨谐掏空了自己的话匣子,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索性闭上了嘴,跟燕洵隔着桌子对视起来。 燕洵不说话,把手伸过去挤进他手心,和他十指相扣。 杨谐的嘴唇动了动,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说。 军帐并不是完完全全不透风的,总有几丝能想尽千方百计的从缝隙里挤进来,明晃晃的烛火因此抖动着,烛泪无可奈何的流的七扭八歪。 天蒙蒙亮的时候,灯座里只剩下一摊不成形状的蜡。 而那是他们意料之中的最后一次见面。 常言道化雪总比下雪冷,雪霁那天杨谐裹了大氅,坐到了燕洵墓前。 坟包被雪覆盖了厚厚一层,整个儿大了一圈,墓碑上也积了雪,乌黑的碑顶着一头白雪,活像苍云头盔上那撮白毛。 杨谐想了想还是伸手把雪拂了,沾湿的手也不缩回,就沿着墓碑描摹着。 “有的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拦着你不让你去,会不会你还和我在一起,坐看云卷云舒。” 在手被冻僵前杨谐把手缩回了衣袖里,文人弹琴作画的手已经红了,他两手放在一起搓了搓,又说道: “想想也就是想想了,你不会丢下你的同袍,我也做不出这种为了一己之私耽误大局的事情。” “归根结底,我们其实责任太重,只能舍弃个人需求。但是这天下,总是得有人付出些什么,去挑起大梁的。” 杨谐坐了会儿,感觉有点冷了,他的身体如今也不允许他长时间挨冻,只能打道回府。 长歌门弟子统一的淡青色制服同那小小的黑色墓碑越拉越远,很快消失在了白雪皑皑中。 太平盛世从何而来? 有人居庙堂,有人守边疆。 同忧同行,守望万家灯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