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1章 丰收的喜悦 (第1/2页)
通辽,顾名思义,就是这里是草原连通辽东之地。 虽然通辽在地图上的形状不太美观,后世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市,但这确实是一个勾连四方的战略要地。 这里可以作为走出漠东草原大军的补给点,也可以作为进攻辽东的支点。 如今通辽还没有可汗,玩家也没能占领通辽。 李炎的系统无法在自己占领区域之外设立出生点和复活点,所以在通辽设立出生点和复活点还没办法实行。 不过有了战略方向,等李炎驱逐了心头的迷茫和焦虑,于是整個陇右这台巨大的机器,开始发动了起来。 高昌的商人玩家们,开始从西域收购粮食,在西域贸易站甚至打出了必须有粮食才能换购陇右货物的招牌。 在这个时候,李炎才明白自己亲手缔造的这台恐怖机器,已经高效到了何种的地步。 西域的食物如同潮汐一样,被高昌、沙州这样全部吞下。 这些粮食被计划统筹运往了张掖和武威。 秋收在即,整个陇右各个衙门的官吏都到了田间地头,开始了这一年的秋粮收割。 西州、沙州、瓜州的粮食都大获丰收,大量的粮食被收割入库,李炎也按照之前和百姓约定的租庸,各层级官吏有效的从百姓手里征收了粮食。 这一年,恐怕是陇右百姓过的最好的一年。 驿下里中,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麦穗,从张掖回家探亲的芸娘正在帮着家里打麦穗。 芸娘在酒泉药厂上班的日子里,给家里寄了不少的钱。 上一次村里改造老旧屋子的时候,芸娘的母亲花了一笔钱,将老式的稻草房子改造成了砖石的房子。 虽然村里里的老人后砖头是给死人砌墓地的,但是砖头房子又能抗风又能保暖隔热的,驿下里改造茅草屋子还有补贴,谁不愿意住更舒服的砖头房子呢。 芸娘在回来的时候,还从酒泉城里买了一个打麦子的机器,如今附近的几户人家都在她家院子里打麦穗。 手摇滚筒的四周都是长长的铁钉,将麦穗放进去之后摇动木桶,麦穗上的麦子就被机器内部的铁钉梳下来,落到下方的孔网中。 麦粒就从孔网落到下面的袋子里,而秸秆和杂草就被留在了机器的滚筒中。 有了这台机器,芸娘家原来要打三天的麦穗,一天就全部打完了。 芸娘看着堆满了院子的麦子,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 虽然她已经升任了制药工坊的主管,两个月的薪水就可以买下院子里所有的麦子。 但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看着粮食才是最安心的。 按照陇右的规矩,芸娘一家有母亲、嫂子、芸娘和小侄子四口人。 母亲、嫂子和芸娘都已经成年,按照律法,芸娘一家可以获得1.5个成年男子所授的田亩。 小侄子还没有成年,所以没有田可以授。 这些田亩所出的二十分之一,是上交给官府的租。 而按照规定,每户男丁需要向官府服徭役,不过现在陇右的徭役也是有酬劳的,芸娘家父兄都是从军战死沙场的,所以官府也免去了他们的庸。 最后就是调了,按照芸娘家需要向官府交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不过芸娘一家,包括芸娘在内的女眷,都已经在工坊干活了。 芸娘在酒泉的制药工坊已经升任了制药车间的主任,薪水要比州府里的小吏还要高。 芸娘的母亲在驿下里的服务区烧热水,如今每个月也都能挣回不少钱。 而芸娘的嫂子原本识字,带着小侄子也没办法去太远的地方。 前几个月在芸娘的劝说下,报名了沙州城的一个算学速成班。 如今给村子里几家工坊代账,每个月的收入虽然比不上芸娘,但是也足够她和小侄子一起生活了。 以前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被打破了,建宁王也下令,不再强制征收百姓丝绸、帛和布匹,而是让百姓直接按照丁koujiao钱就行了。 丁税直接上缴钱,也是江伦向建宁王提出的建议。 江伦的说法是,如今百姓几乎都不会自己制帛了,如果还要求百姓上缴布帛,那百姓就要拿着钱去购买这些布帛。 那么市面上的布帛必然会提价,无良的商人就会用这种办法再盘剥百姓。 李炎自然同意了江伦的请求,让百姓自行选择上缴布帛或者折算的钱。 没有了苛捐杂税,也没有其他地主的盘剥,芸娘一家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