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_第七七九章 皖东北新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七九章 皖东北新政 (第2/4页)

海后,先后在上海地区、武汉地区、豫东拉部队,结果都在即将成功时被调离。抵达豫皖边区与彭雪枫汇合后,两个人对东进皖东北和西进豫东意见不同,结果张爱萍决心单独到皖东北发展,彭雪枫也没有派部队护送他,导致他在皖东北单枪匹马地摸索了一段时间。现在,这么好的局面,张爱萍又是刘一民带到皖东北的,以张爱萍之能,皖东北根据地的发展应该没有问题。

刘一民在会上做了的讲话。

刘一民在讲话中,分析了全国的抗战形势,指出坚持皖东北抗战,就是在日伪统治腹地插上了一把尖刀。有了这把尖刀,小鬼子就不可能集中全力进攻大别山区,也不可能集中全力巩固徐州防御。将来,皖东北根据地发展壮大了,还要和苏北、苏中、皖东、皖中、皖西北连为一体,彻底埋葬日伪在苏皖地区的占领。

对于皖东北团结抗战的任务,张爱萍已经讲的很透彻,刘一民只是讲了两点,一是减租减息,二是整合武装。

二五减租减息政策,本来是我党在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抗战爆发后,国共谈判,我党提出停止没收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主要内容是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农民战前所欠的旧债,按年利一分,一本一利清理,利息超过原本停利还本,超过2倍本利停付;允许回赎抵押地和典地。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减轻农民负担、发展战时生产,采纳了**的主张,并制定了法令。但是,从全国看,也只有八路军的根据地和傅作义部根据地在执行。象现在的皖东北,除了日伪军的烧杀抢掠,还有各种名义的地方武装的需索。一边是大地主粮仓里陈粮变质,一边是饥民成群。因此,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就成了皖东北抗日民主参政会筹备会上最热门的话题。

刘一民说,他在皖东北听到个顺口溜,叫“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多如毛。”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要将收获全部粮食的60%、甚至70%交租。高利贷的月利率高达100%,典型的是“春一夏三”、“夏一秋三”制,就是借一石粮食过三个月要还三石。

按刘一民的说法,这么重的地租和高利贷,不要说没有耕地的农民负担不起,就是有土地的自耕农,一旦遇到灾祸,也会卖房卖地,沦为饥民的。一个政府,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保护它的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那么这个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更不用说还想指望人民与政府一起抵抗侵略、保护家园。因为这个家园是有钱人的家园,对于逃荒要饭的饥民来说,没有家园的概念,只有地狱的感受。换句话说,在卓圩、高楼大地主的眼里,皖东北是美丽的。在逃荒要饭和被三把刀砍得只剩骨头架子的老百姓眼里,皖东北与地狱无异。即将成立的皖东北抗日民主参政会,应该代表皖东北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眼下,重要的就是做好两点,一是没收汉jianian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二是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只有做到这两点,皖东北的老乡们才会真心实意的拥护抗日民主政府。

说完减租减息,刘一民又说了个顺口溜,说是“乡长砌楼房,保长砌瓦房,甲长两头忙,百姓喊冤枉。”啥意思呢?就是苛捐杂税太多,基层政权贪污成风。

刘一民说这段时间他在皖东北搞了个调查,发现官府加在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有30多种,且贪污风行。他举了个例子,如战前征收的导淮工程基金,只见征收,不见工程。钱都到哪里去了呢?看看区长、乡长家的砖瓦门楼就知道了。最可恨的是,有些官员还层层加码,巧立名目,进一步盘剥农民。有个叫王少甫的导淮工程督导员串通区长罗中书,在已公布周知的黄河代金基础上,要求每保再摊派无名款项40元~100元,有的乡保又乘机追加,并限三日缴齐,否则就关押收禁,王少甫甚至将40副大镣带下乡威吓。都象他们这种搞法,那是典型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事实证明,原来的保甲制已经不适应抗战需要,必须统统砸掉,换成代表人民利益的县、区、村三级政权。

刘一民讲到愤激处,大声说道:“八路军是老百姓的军队,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