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_第2章 算得上因公殉职的半个烈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章 算得上因公殉职的半个烈士 (第4/4页)

依依有幸被一位热衷于组建娘军的老看中,点入最繁忙的民事庭里当书记员。

    法院的工作和港剧里完全是两码事,姚依依在庭上不需要说话,不要判断,除了不断记录列证,她几乎可以算是隐形人,不过最后判决书上倒会有她的名字,经手事务中最多的就是分家产和争遗产,这让姚依依年轻的心灵饱经沧桑。

    不过偶尔姚依依也会遇见一个帅帅的律师哥哥和很有气质的检察官哥哥,可惜在气势凌人的美女律师面前,姚依依丝毫没有发光的机会,于是在那两位哥哥双双传来有女朋友的那天,心灵得到升华的姚依依英勇的向法官老表示,愿意和她一起去支边一年。

    有一种叫‘马上法庭’的,对于那些贫困山区而言,交通其不方便,进城去一次得好几天甚至一星期,如果原告没有秋菊女士的毅力,通常会息事宁人,于是就有了这种‘马上法庭’,早期的时候,敬业的法官会带着小组成员,牵着几匹马或骡,抗上所需的件印章等东西,徒步走村串岭去那连车也开不进去的地方,按照传票去当地开庭,总而言之这是很苦的差事,当地的法庭往往人手不够,于是需要周边城市的法院支援。

    姚依依的顶头上司老,差一口气就能评上副厅级干部,于是她咬着牙要去,可单位里其他女孩可不愿意,没有男朋友的急着找,有了男朋友了紧着盯梢,谁也不肯去,这时姚依依挺身而出,老顿时感动的内牛满面。

    当了十几年妇女主任的姚妈一听见女儿这个决定,当场就要拉女儿去医院检查脑,在大城市打拼事业的能干哥哥往电话里一通爆吼,只有政府单位的姚爸思想崇高,觉得女儿十分有理想有道德,细细分析了支边的利弊之后,姚妈才缓过来。

    其实姚依依并不是冲着一年后有可能的升职机会去,她只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一板一眼了,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读完小中大,然后工作,将来结婚生,一辈都在一个按部就班的环境中生活,日固然舒服,可却少了必要的人生阅历,她希望能去不同的地方看看走走,了解和自己生活的不同世界的人们。

    一年后,姚依依吃尽了苦头,带着满心的满足和骄傲,终于可以回城的时候,当地突然连日暴雨,好不容易一天雨晴了,老连忙带上组员开着一辆面包车急忙赶,途中,她们遇到了天杀的泥石流。

    躺在床上,换了壳的姚依依同只想说:保护山林,人人有责,乱砍乱伐,断绝孙。

    ※※※

    ※※※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语言,读也好,还是其他话本,会发现有一个语种,叫做“官话”。当时并没有普及普通话,那么天南地北的官吏上任之后,如何沟通呢?举个例,偶的大寝室八个姐妹,分别来自好几个地方,其中温州话,湖南话还有一个衢州话,便是打死偶偶也听不懂的。海瑞同志就是海南人,据说海南方言不比爪哇国语好懂,那么他的上司和同僚怎么办呢,打手语吗?为了解决这种困难,普通话的雏形“官话”就渐渐出来了。

    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大多在北方(南宋除外),尤其是明清两代更是北方京畿重地,于是就在北京话的基础上混合了一些其他容易理解的方言,形成了一种共通的官场语言,后称“官话”,要当官先得说官话。

    一开始,官话只是官员们说的,后来女眷们在交际中也开始使用了,继而一些官宦人家和有身份的士绅人家中的下人仆役也被要求说官话,以能够更方便的为主人服务。

    我们读话本时发现,大户人家买来小丫头小厮,都要调教一番才开始使用,调教的项目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说话。

    比如曹雪芹的家族在江宁织造任上干了好几十年,整家人也都在江南住了那么久,可曹府内使用的还是京味官话,也没有去好听的吴侬软语,因此不论某个官员调职到哪里,山东也好泉州也好,内宅里的女人们说的话还是差不多的。

    而这种语言,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能听得懂,却未必会说的利。

    (大约如此,请勿深究,如要深究,务请淡定。)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